国家级新区首次设立时间1992年10月11日设立数量19个批准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具体事务主管国家发改委及所属地方政府查论编
国家级新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国家级新区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2014年以来,“国家级新区”呈现井喷式密集批复,标志着中国以“国家级新区”建设推动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思路的日益成熟[2]。2015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天津滨海新区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国家级新区的管理和引导走向了制度化。
概念[编辑]
在城市规划的角度,国家级新区属于城市新区的范畴,是依托旧有城区建立的新城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依托的城市一般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国家级新区由国务院批复,相比由所在城市政府批复成立的省市级城市新区,其产生背景和开发建设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其行政等级普遍高配一级或半级,以调动更多的资源[3]。
中国政府官方在国家级新区批复的文件中很少定义国家级新区,目前可供参考的为国家发改委部门文件,将国家级新区定义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4]。
改革探索与问题[编辑]
改革探索[编辑]
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各个国家级新区围绕1至2个重点问题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以便推广到其他区域[5]。2015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天津滨海新区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6]。
存在问题[编辑]
开发投入过度和过热
由于国家级新区往往被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权限和一系列优惠政策[7],在开发建设初期呈现超常速的增长态势,普遍快于所在省区市及全国平均水平[8]。而服务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气聚集不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并加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带来的风险,容易造成开发初期城市建设遍地规模过大、短时间内形成“空城”的局面,不利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3]。
对区域辐射带动效果不突出
与中国在1980年代建设的经济特区相比,国家级新区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效益的集聚,更在于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目前,除浦东新区经过20余年建设开始成为长三角的引擎,但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仍弱于经济特区,而其他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则弱于浦东新区[3]。然而较之成熟的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新批复的新区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政策含金量以及内部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后发国家级新区成长的也出现隐忧[2]。
新区与原有城市老区的关系不易理顺
在行政关系上,国家级新区并未摆脱与所在城市的上下级关系。国家级新区范围内包含的行政区、功能区、街、镇和村庄等关系错综庞杂,其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关系不易理顺。除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已转化为行政区外,新晋的国家级新区由于所在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大多横跨多个行政区,内部行政主体多元、管理体制各异、利益格局复杂,如何保障新区高效运作,是各个新区遇到的普遍性难题[2]。
同时,国家级新区又需要与所在城市老区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新旧城区两者之间在产业、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对接不易短时间理顺,易造成建设和发展的重复、城市运营成本的增加。如钟摆式交通问题在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南沙新区等地均较为突出[3]。
各地的国家级新区[编辑]
国家级新区的批复设立有四个阶段:1992年、2006年、2010-2012年和2014-2017年。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2006年5月,国务院再次批复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国家级新区的概念开始逐渐被关注。此后,2010-2012年,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相继获得批复。2014-2017年,国家级新区的批复进入井喷状态,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江西赣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吉林长春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陆续获批。截止到2024年3月,中国已经批复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9]
1992年批准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编辑]
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10月11日获批成立,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定位是有合理的发展布局结构,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的信息系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浦东新区是1990年代以发展服务型经济接棒深圳经济特区的典范[2]。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浦东新区的定位调整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新区挂牌成立[10]。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上海浦东新区重点围绕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展探索[5]。
2006年批准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编辑]
滨海新区滨海站
天津滨海新区,前身是1994年天津市自主建设的省市级滨海城市新区,2006年5月26日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是自浦东新区获批时隔十余年后中国的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定位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11]。滨海新区立足高端制造业是大都市“退二进三”的典范是[2]。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在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农村体制、社会领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11]。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滨海新区挂牌成立,使得滨海新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5个方面获得进一步提升[12]。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围绕京津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和港区协调联动开展探索[5]。
2010至2012年批准设立的新区[编辑]
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5月5日获批成立,定位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沿海转向内陆的标志[2]。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两江新区重点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推动建立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开展探索[5]。
舟山群岛新区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1年6月30日获批成立,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重点围绕建設江海联运中心,推动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开展探索[5]。
兰州新区:2012年8月20日获批成立,定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甘肃兰州新区重点围绕深化政府服务创新,在建立促进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新机制方面开展探索[5]。
广州南沙新区:前身是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9月6日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定位是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2015年4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南沙新区成为广东自贸区其中的一个片区。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广州南沙新区重点围绕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开展探索[5]。
2014至2017年批准设立的新区[编辑]
2014至2017年,国家级新区出现了一波井喷式密集批复,呼应了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率先尝试[2]。
陕西西咸新区:2014年1月10日获批成立,定位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13]。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陕西西咸新区重点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和以文化促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探索[5]。
贵州贵安新区:2014年1月10日获批成立,定位是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贵州贵安新区重点围绕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以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开展探索[5]。
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6月3日获批成立,定位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14]。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围绕提升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形成以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探索[5]。
大连金普新区:2014年6月23日获批成立,定位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15]。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大连金普新区重点围绕深化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探索[5]。
四川天府新区:2014年10月2日获批成立,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6]。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四川天府新区重点围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探索[5]。
湘江新区
湖南湘江新区:2015年4月8日获批成立,定位是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17]。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湖南湘江新区重点围绕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推动建立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开展探索[5]。
南京江北新区:2015年7月2日获批成立,定位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18]。2015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南京江北新区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开展探索[5]。
福州新区:2015年9月9日获批成立,定位是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19]。
云南滇中新区:2015年9月15日获批成立,定位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20]。
哈尔滨新区:2015年12月22日获批成立,定位是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21]。
长春新区:2016年2月15日获批成立,定位是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22]。
江西赣江新区:2016年6月6日获批成立,定位是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23]。
河北雄安新区:2017年3月获批成立。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参考文献[编辑]
^ 刘涛. 国家级新区的理论、实践及 其未来研究方向. 城市观察. 2015, (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2.0 2.1 2.2 2.3 2.4 2.5 2.6 曹云. 国家级新区建设隐忧. 决策. 2014, (1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3.0 3.1 3.2 3.3 吴昊天; 杨郑鑫. 从国家级新区战略看国家战略空间演进. 区域与城市. 2015, (3).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 2015-04-23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5]1573号. 国家发改委网站.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引领新常态 探索新经验 把国家级新区打造成新的增长引擎——第一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 国家发改委. 2015-06-19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王佳宁; 罗重谱. 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 改革. 2012, (3).
^ 罗兰. 国家级新区“新”在哪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09-16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03-15 [202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 东方财富网. 2013年9月29日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 11.0 11.1 国务院批复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天津政务网. 2008-03-28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4).
^ 陈西艳. 广东、天津、福建三地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经济网. 2015-04-21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4-01-10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4-06-09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1).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大连金普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4-07-02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4-10-14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5-04-08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8).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5-07-02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8).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5-09-09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5).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5-09-15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0).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5-12-22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5).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长春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6-02-15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6-06-14 [2016-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5).
参见[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经济学主题
经济特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级新区华北地区
天津滨海新区*(2006.5)
河北雄安新区(2017.3)
国家级新区分布华东地区
上海浦东新区*(1992.10)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1.6)
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6)
南京江北新区(2015.7)
福州新区(2015.9)
华南地区
广州南沙新区*(2012.9)
东北地区
大连金普新区(2014.6)
哈尔滨新区(2015.12)
长春新区(2016.2)
华中地区
湖南湘江新区(2015.4)
江西赣江新区(2016.6)
西北地区
兰州新区(2012.8)
陕西西咸新区(2014.1)
西南地区
重庆两江新区(2010.5)
贵州贵安新区(2014.1)
四川天府新区(2014.10)
云南滇中新区(2015.9)
注:标“*”者是在民政部注册的行政区。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的城市新区行政区正地级ZG浦东新区(上海市) · ZG滨海新区(天津市)副地级C沈北新区(辽宁省沈阳市)管理区东部G河北雄安新区(河北省保定市) · G江北新区(江苏省南京市) · G舟山群岛新区(浙江省舟山市) · G福州新区(福建省福州市) · CG南沙新区(广东省广州市) · CG西海岸新区(山东省青岛市) · 北部新区(天津市) · C正定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 北戴河新区(河北省秦皇岛市) · 渤海新区(河北省沧州市) · 凤凰新城(河北省唐山市) · 苏州新区(江苏省苏州市) · 苏州工业园区(江苏省苏州市) · C无锡新区(江苏省无锡市) · 镇江新区(江苏省镇江市) · 前湾新区(浙江省宁波市) · C滨湖新区(安徽省合肥市) · 金山新区(福建省福州市) · 武夷新区(福建省南平市) · 大鹏新区(广东省深圳市) · C大广海湾新区 (广东省江门市) · 菊园新区(上海市嘉定区) · 钱塘新区(浙江省杭州市) · 南太湖新区(浙江省湖州市) · 金义新区(浙江省金华市) · 台州湾新区(浙江省台州市) · 江东新区(海南省海口市)东北G金普新区(辽宁省大连市) · G哈尔滨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G长春新区(吉林省长春市) · C浑南新区(辽宁省沈阳市) · GC沈抚新区(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中部G湘江新区(湖南省长沙市) · G赣江新区(江西省南昌市) · 郑汴新区(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 · 郑东新区(河南省郑州市) · 洛阳新区(河南省洛阳市) · 安阳新区(河南省安阳市) · 红谷滩新区(江西省南昌市) · 章康新区(江西省赣州市) · 宜昌新区(湖北省宜昌市) · 长江新区(湖北省武汉市)西部G两江新区(重庆市) · G天府新区(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 · G贵安新区(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 · G滇中新区(云南省昆明市) · G西咸新区(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 · G兰州新区(甘肃省兰州市) · 曲江新区(陕西省西安市)已撤销北部新区(重庆市) · 坪山新区(广东省深圳市) · 龙华新区(广东省深圳市) · 光明新区(广东省深圳市) · 横琴新区(广东省珠海市) · 康巴什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注:标“Z”者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C”表示行政管理区与行政区区域、体制重合,但名称不同;标“G”者是国家级新区,由国务院批复设立。其中河北雄安新区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直接成立。标“GC”者是国家改革创新示范区,由国务院批复设立。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主題法规制度区划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组织法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
地名管理条例
香港基本法
澳门基本法
区划变更决定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省级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中国地名委员会
地理大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东地区
中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地区
西北地区
区划层级省级行政区
省
直辖市
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
地级市
自治州
地区
盟
县级行政区
县
自治县
县级市
区(市辖区)
旗
自治旗
林区
特区
乡级行政区
镇(行政建制镇)
乡
民族乡
苏木
民族苏木
街道办事处
区公所(县辖区)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行政村
村民委员会
社区
居民委员会
嘎查
牧民委员会
村居委会下设
村民小组
居民小组
牧民小组
历史区划
大行政区
行政区/行署区
副省级自治州
专区
工农区
县级镇
城市建制法律术语
首都
省会
自治区首府
直辖市
省轄市
设区的市
不设区的市
直筒子市
较大的市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
管理术语
计划单列市
副省级市
师市合一、团镇合一
省直管县(扩权强县)
经济发达镇强镇扩权(“镇级市”)
城市定位
全球职能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
其他术语或概念
城市规划(英语:Urban planning in China)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等级体系(英语:Chinese city tier system)
一线城市
新一線城市
地市合并
撤地设市
撤县设市(区)
撤市设区
“副地级市”
城市群(英语:Megalopolises in China)
都会区
主城区
建成区
城镇化水平
经济区划
经济区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70个大中城市
资源枯竭城市
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保税港区
城市新区
国家级新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中国东部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京津冀城市群
环渤海经济圈
粤港澳大湾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南自贸港
中国中部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武汉城市圈
中部崛起计划
中国西部
成渝经济区
西部大开发
四省藏区
三区三州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四盟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计划单列省级单位〕
治理机关地方各级政权机关
中国共产党地方各级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香港立法会
澳门立法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
香港特区政府
澳门特区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各级委员会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香港廉政公署
澳门廉政公署
地方政府派出机构法定设置
地区行政公署
街道办事处
区公所
地方自设
行政管理区
地区办事处(北京)
类似乡级单位
类似村级单位
党政机关级别特殊的行政区副省部级
副省级城市
正地厅级
直辖市的市辖区
副地厅级
副省级市的市辖区
直辖市的县
正县处级
直辖市的街道办事处
副省级市市辖区的街道办事处
相关用语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老少边穷
革命老区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陆地边境县
插花贫困地区
国家级贫困县
飞地
行政区划代码
统计用区划代码
相关模板
省级行政区
副省级行政区
地级以上行政区
较大的市
民族自治地方
行政区划变更
省级以上
县级以上
县级以下
各级行政区数据
省级
地级
各级行政区政治机构及领导人
省级中共党委
省级中共党委书记
省级行政首长
地级行政区领导人
边界争议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经济区
林业区划
黑龙江省农垦区划
相关列表
各省级行政区资料
别称
省会
行政机关
现任领导人
中共党委书记
中共党委专职副书记
行政首长
面积
人口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历史
城市
副省级城市
地级市
已撤销地级市
县级市
已撤销县级市
曾变更代管关系县级市
已撤销城市
曾更名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地级行政区
已撤销地级行政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
已撤销县级行政区
曾变更管辖关系的县级以上行政区
曾更名县级以上行政区
曾更名的县
曾更名市辖区
撤县设市时更名
市县同名
单名县
民族自治地方
已撤销民族自治地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团
国内飞地
行政管理区
因用字生僻難認而更名的地名
因大国沙文主义而更名的地名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其他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争端
中国行政区域边界争议
未定省界
网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