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大海主席在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专题协商会上的讲话提纲 |
2016-05-28 10:33:05 |
刚才,市发改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经信局汇报了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情况。相关委员、行业代表高度聚焦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有的建议富于可操作性,说明委员知情充分,思考缜密,履职到位,也说明社会各界在推进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上有共识、有诉求、有期待。会后,要认真汇总、归纳、整理这些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协商成果提交市委、市政府参考。
今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改革,推动发展都离不开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而这三驾马车的动力源泉来自于生产、生活的消费需求。说到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是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主力。从这个角度讲,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是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既是产业,又是环境。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创造自身效益的属性,同时又有创造社会效益的属性。用句很直接的话讲,一二产业发展催生包括生产生活服务在内的第三产业,而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又反哺和优化一二产业的发展环境,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兴的良性循环。因此,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既是产业发展之举,又是优化环境之举。二是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创新产业。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是须臾不能分离的产业,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存在,但是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打造适应人们需求、紧跟时代变化的产业体系。三是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既是区域性的产业,又是无籍贯的产业。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本地人的消费需求,在全球一体化、信息互联互通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触角,又可超越所谓籍贯的限制延伸到域外、海外,覆盖到异域他乡。可谓是发展空间广阔的开放性产业。四是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既是资源依赖的产业,又是要素集聚的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需要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优势,但一旦创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构成了超越他人他地的优势,必然会带来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向区域集聚,形成资源叠加的综合效应。五是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既是从属型的产业,又是主动型的产业。用传统的眼光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据着基础地位,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第三产业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是从属地位;用现代的眼光看,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超过50亿张银联卡的消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增速最快的行业几乎都来自服务业。综上所述,服务业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对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蓄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紧抓不放。下面,就如何推进我市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七点建议,归纳起来,就是“七化推动”。
一、推动一体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活到生产,由农村到城市,由基本需求到高端需求的历程。这个历程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一体推动、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生产与生活统揽。前些年,到南方考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外资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都建有夫妻房,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考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体系,夫妻生活就是一个指标,假如一个企业未能履行包括员工生活在内的社会责任,就取消其出口商品的资格。2010年,我市的凯丽纸业中标为上海世博会制定用纸,负责招标的境外团队除了考察产品质量是否过硬,还关注该企业是否有医疗服务机构、员工培训机构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等。本次调研同多个企业交流,他们都讲,凡是出口欧盟的产品常常会遭遇“飞行验厂”,其中有些检查指标与产品本身没有多大关联,多是带有为员工、为社会服务的品质内容。从上述三个活生生的典型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生产与生活是一对“栾生体”,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的源泉来自于更有效率的生产,只有生产与生活服务的同步发展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能培育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思维定势,着力纠正“重生产轻生活轻服务”“重工轻商”等传统观念,把服务业放在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的位置,统筹制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政府和社会各类资源投向服务业,为老百姓提供最需要、最有效益的公共服务产品,实现生产与生活两者的协调发展。要在指导企业专业专注生产的基础上,立足于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按照让企业办社会回归社会,让社会服务提质增效的原则,支持引导各类、各种成分的市场主体,将原来附加到企业身上的社会服务功能剥离出来、承揽过来,推行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构建企业专注生产,社会专注服务的格局,形成以社会服务促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催生社会服务生产的良性循环。 |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荣成市委员会 鲁ICP备15016669号
电话:(0631)7561182 地址:荣成市府东南路 邮编:264300
电话:(0631)7561182 地址:荣成市府东南路 邮编:2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