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 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围绕进一步落 实《关于推进生态宜居幸福荣成建设的意见》(荣发〔2014〕1 号),现制定深入推进生态荣成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的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深入推进生态荣成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 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 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把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荣成建设,打造生态文 明先行示范区,是建设美丽中国在荣成的具体实践。全市上下要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文明建 设摆上重要位置来谋划。 (二)深入推进生态荣成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生态环境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生活 质量和健康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干净的水、 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 设生态荣成,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群众在 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为人民谋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体现了 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全市上下要积极顺 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取 信于民。 (三)深入推进生态荣成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是增创荣成发展新优势的有效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荣成最 宝贵的资源,也是最靓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完全具备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上下要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两项战略、三项建设”的思路,保持工作 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标准、狠抓落实,使生态荣成建 设成为系统化、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的综合工程,彰显我市 生态环境优势。 二、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 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 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 途径,突出海陆一体、城乡统筹,努力建设碧海蓝天、生态宜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推进生态荣成建设的基本原则,做到 “四个结合”: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既要绿水 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 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 保护中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 生共融”。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指导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市场化运作机 制,强化生态环保投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 领域生态工程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 行动的工作格局。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必须全面规划、统筹 推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明确各个领域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 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必须遵循生态建设规律,统 筹考虑近远期、城乡间的生态保护需要,推动生态建设由污染治 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对区域长远发展负责。 ——坚持舆论引导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围绕开展“树典型、 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活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舆论 引导,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体公民建设生态荣成的行动自觉。 注重运用法治理念推进生态建设,把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征信管 理,强化制度约束,守住“生态红线”,在全省全国叫响生态荣 成品牌。 三、主要任务 (一)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培育生态高效产业。深 入实施“科技兴荣”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作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升级,改造提升海洋食品、汽车及机械、修造船等传统产业,扶 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业,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服务 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节能减排降耗 力度,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万元 GDP 能耗、主要 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逐渐下降。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高 端产业园、海洋高新园等园区建设,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 关、环境保护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更加注重治理保护同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坚 持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统筹推进,让荣成的山更绿、 水更清、海更蓝、空气更清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健 全环卫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历史文化村 落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 住乡愁。狠抓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推进鱼粉、石材、冷藏等低端 污染企业整合,强化农村河道、农业面源、扬尘腥水、机动车尾 气等专项治理,下决心解决大气、水、土壤等突出污染问题,消 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深化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 治,严格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创建国家 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进一步叫响中国海洋食 品名城的品牌。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沿海岸线管理和保 护,从严控制填海、挖沙等生态破坏项目和高污染项目,保证近 岸海域的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充分展现千里海岸线的生态之美。 广泛开展绿色通道、沿海防护林、县乡道路等造林绿化,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巩固国家生态市建设成果。 (三)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改善生态宜居条件。紧 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目标,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 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加大公共投入、社会服务、民生保障 “三个均等化”力度,打造沿海城市带和内陆村庄聚合带。城市, 重点抓市容市貌整治,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改造老旧生活小区, 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集中整治公共环境卫生,推行城乡公交 一体化,保持良好城市面貌。农村,重点抓新型社区建设,加快 城中村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创建安全、绿色、舒适的新型农村 社区,推进行政服务向镇街、便民服务向社区“两个延伸”,改 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面上,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通 暖、通天然气、通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道路园林绿化“六 个一体化”,让更多群众过上城市化生活。 (四)更加注重教育宣传引导,广泛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以 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载体,把生态文明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 重要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生 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章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广泛 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厂区等生态文明创建 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 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知识普及,使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进校园、 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消费、合理消费和文明消费,塑造尊重自然、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五)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构建生态制度体系。把 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体制机制 障碍,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坚持“生态损 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健全政策支撑 体系,利用水价、污水垃圾处理费、水资源费等经济手段,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实效。坚持事前介入、过程监管并重,实行最严格 的项目准入制度、环境执法制度和重点环境问题督办制度,对污 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四、工作重点 生态荣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 重点突破,确定当务之急的紧迫任务,找准具体的载体和抓手, 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实抓好。 (一)着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创建全省生态文 明乡村建设示范市为目标,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扩面提标,年内实 现全覆盖。加大城乡“三通两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动配套管 网扩面延伸,推行镇级污水设施一体化管理运行,提高设施使用 率和群众受益面。突出抓好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加大乱贴乱 画、占道经营、户外广告、违法建设、露天烧烤、养犬、烟花爆 竹等专项治理力度,对城区通往镇街的主干公路实施路灯亮化全覆盖,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坚持环境整治与管护相结合,推动镇街环卫设施升级,严格落实城乡环卫检查通报和考核奖惩制度, 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促进环境管护常态化、长效化。 (二)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与河道治理工程。坚持城乡园林绿 化一体化,加快实施城铁车站沿线、重点园区、镇街驻地等重点 部位绿化,抓好绿色通道、沿海防护林、环境整治村、县乡公路 和主要公路两侧可视墓地等重点区域绿化,加强石材矿山等生态 脆弱区造林绿化和植被恢复。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扎实 抓好沽河、龙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加强农村河道、小流域综合治 理,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主干河道、园区河道排污管理,打造 水系生态。 (三)着力推进鱼粉和腥水扬尘治理工程。继续深入开展鱼 粉行业污染专项治理,综合采取设备升级、环评约束等措施,加 大监督检查和治理达标力度,全面完成鱼粉企业治理。加强重点 区域、重点行业整治,严格抓好小冷藏和海带、海蜇、牡蛎加工 等污染治理,推进人和区域干制海产品晒场治理,依法取缔“三 无”和污染严重项目。强化腥水扬尘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流散物 体密闭运输措施,严禁未经改造车辆上路运输。加强城区建筑工 地整治,严格落实现场管理措施,保持市容环境整洁。 (四)着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分类实施畜禽养殖 场规范化整治,对新建畜禽养殖场实行审核报批管理,在已建畜 禽养殖场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污水处理等治理方式,确保污染物“零排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促进农业生产无害化,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农作物秸秆 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发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 (五)着力推进石材行业整治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 作相结合,整合石材加工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 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实施综合改造,达到厂房标准化、车间封闭 化、生产清洁化、地面全硬化、四周围墙化、厂区周边绿化“六 化”标准。健全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加大对石材企业的监督检查 力度,严厉打击废水外排、废渣随意倾倒等违法行为,推动石材 行业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六)着力推进岸线保护与治理工程。坚持科学规划、生态 优先的原则,严格执行《荣成市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按照优 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海岸带功能区划,严格用海审批, 合理利用岸线、港口、海域资源,保证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坚持 涵养保护与综合整治相结合,推进海岸带整治修复、防潮堤和生 态鱼礁建设,保护好沿海生态景观。加强海域水质监控和治理, 强化涉海工程的环保监管,进一步净化海域水质。规范海洋渔业 生产秩序,实行生态化养殖,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七)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控制,确保完成治污减排、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推进节能科技进步,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坚持产城联动,统筹推进重点园区开发,完善治污排污等基 础设施,提高项目引进门槛,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节能环保 发展。强化热电等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燃煤小锅炉、油 气等行业专项整治,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全面淘 汰“黄标车”,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八)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和传统民居保护 工程。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范围、界线及功能区划,加强伟德山、 铁槎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山头 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八河港省级湿地 公园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状况调查与评价,不断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提升管理能力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赤山、槎山、伟德山、成山头等旅游景区 的生态保护,把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 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具有荣成特色的滨 海生态旅游品牌。以乡村记忆工程为载体,以传承历史文化、改 善居住环境、促进增收致富为目标,深入发掘烟墩角、大庄许家、 东楮岛等传统村落和民居资源,实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 合、可持续。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荣成建设领导 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群工部,负责生态荣成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推进。 (二)强化责任落实。市分管领导牵头将生态荣成建设工作 任务和指标,分解到各区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层层传递责任压 力。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 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具体的工作重点、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 近远期工作目标及完成时限。 (三)严格督导考核。市人大、政协要加强对工作的专项视 察,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照各单位工作台账,定期调度检查,协 调督促工作推进。要建立健全反映生态荣成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 体系,既注重考核经济指标,又注重考核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评先选优、行政问责等挂钩,确保生态荣 成建设取得实效。
全国政协 各地政协 全国政协 中国政协新闻网 中国政协传媒网 中国网政协频道 北京市政协 天津市政协 河北政协 山西政协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 辽宁省政协 吉林省政协 黑龙江省政协 江苏省政协 浙江省政协 安徽省政协 福建省政协 江西省政协 山东省政协 河南省政协 湖北省政协 湖南省政协 广东省政协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 海南省政协 重庆市政协 四川省政协 贵州省政协 云南省政协 西藏自治区政协 陕西省政协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 青海省政协 新疆自治区政协 沈阳市政协 长春市政协 哈尔滨市政协 杭州市政协 宁波市政协 厦门市政协 济南市政协 青岛市政协 武汉市政协 广州市政协 深圳市政协 成都市政协 西安市政协 常州市政协 扬州市政协
市直部门 中国荣成门户网站 市发展和改革局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市教育局 市科学技术局 市民政局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城乡建设局 市环境保护局 市交通运输局 市司法局 市水利局 市农业局 市林业局 市海洋与渔业局 市粮食局 市商务局 市财政局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市行政服务中心 共青团荣成市委荣成市总工会荣成市妇女联合会荣成市工商业联合会荣成市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媒体 人民网新华网环球网新浪网联合日报
常用表格下载